另外呢,这句“这人生的路,怎么就这么难走啊!”也是这年代的一个社会热点。

        那是《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一封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里面写满青年人的困惑,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从这封信开始,全国很快爆发了一场持续将近一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据统计,大概当时有6万多人写信参与了讨论,这个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

        说起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潘晓”其实不存在,就是《中国青年》的编辑们自己弄了这么一封信。

        这倒也没错,因为“潘晓”其实是两个人。

        一个叫潘祎,京城人,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全家在支援三线建设时迁往青海,潘祎则在京城寄居亲戚家,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孤僻乖张,后来他考上京城经济学院数学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

        另外一个叫黄晓菊,这是京城第五羊毛衫厂工人,做过记者、家政、销售员等。

        这俩人当时都受邀为《中国青年》杂志写稿,都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执笔人,正是潘祎和黄晓菊名字里各取一个字,成了潘晓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这个一代青年的代言人。

        昆仑饭店。

        “江老师。”依旧西装革履的海岩冲着江弦微微颔首。

        “哎呀,海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