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交给我吧。”夏琳被从周颂口中吐出的热气吹得耳朵痒sUsU的。她昨晚就听周颂说了写的事情,心旌摇荡的同时,也感觉自己承担了重责大任,於是郑重地点了点头,“放心,我上课一定不走神。”

        “全靠你了。”周颂轻轻握了一下夏琳垂落在桌下的纤手,满意地享受到了软玉从微凉到温热的变化过程,便从书包里翻出一本每页四百字的稿纸放在桌上,又从活页本上取下一张纸,垫着稿纸写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画了一个简要的关系图,聚JiNg会神地回忆与构思起来。

        之前在《七月》,周颂已经跟骆舟说过,他要写放学以後,一位老人和几个孩子的接触,这个主题其实来自东瀛作家汤本香树实的《夏日的庭院》。这本书虽然讲的是儿童和老人的故事,但里面谈的生与Si、老与幼,甚至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痛苦问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是这个年代文艺青年喜欢探讨的。他觉得,这个故事会符合骆舟的口味,或者说,符合主流文学杂志的口味。

        -----------------

        但是,在国内复刻《夏日的庭院》,也自有它的难度。汤本香树实确是一位很不错的作家,原书里面人物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是很贴近东瀛日常生活的。但正因为她的“接地气”,导致周颂在“复刻”的同时,还得考虑哪些情节是能直接使用,哪些则必须进行调整。

        b如说,东瀛很多地方以夏季的烟花大会着称,我们一般只有过年才放,那麽换周颂来写这个故事,至少要把烟花改成河灯,才能说得过去。还有球队合宿集训、老人住养老院之类当前国内罕见甚至没有出现过的情节,周颂更得想办法在不影响流畅X和作品逻辑X的条件下,对其进行修改。

        除此以外,书里还有一些可能有些敏感的情节。b如说,在原作中,Si去的老人在南洋充当侵略军时欠过血债,回国後因为心病不敢回家。这个情节放在东瀛作品中很正常,但本土化以後没法照搬。为了稳妥,周颂把老人的身世改成他家的村子在战争中被毁,他由於当初抛下家人独自逃生的愧疚,不敢再去寻找失散的妻子。这样一来,就兼顾了故事的逻辑和对现实的考量。

        经过周颂的处理,这个故事对国人来说好理解多了:

        三个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其中一人蔘加NN的葬礼,目睹了告别、火葬和捡骨,从而对Si亡产生了畏惧,做了许多噩梦,但又因此想要了解Si亡到底是怎麽回事。学校附近一个小院里面住着一个独居的高龄老人,早就看起来衰朽不堪,他们觉得他也许命不久矣,决定去“观察”老人的最後一段人生。

        发现小孩在t0uKuI,老人自然很不高兴,但慢慢地也接受了这几个孩子的存在,并和他们一起收拾垃圾、聊闲天、吃西瓜、放河灯。孩子们对老人也产生了感情,甚至帮他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但最终也未能让老人与妻子重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