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张德宁去王蒙处要回了稿子,王蒙还有点恋恋不舍,想多看几遍,好在张德宁态度坚决,才松了手。拿回来之後,正好那天邓有梅也来送稿子,二人组自然就围着刘培文的稿子研读了一番。

        汪增其与他父亲的感情极为深厚,他从刘培文的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两代人即便互相不能理解,却依旧埋藏在细节之中的Ai。

        邓有梅的生涯更加惨淡,人到中年,对於文中诸如离婚、分别、Si亡的认识远b年少时清晰得多,也深刻得多。

        结果俩人读完都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让刘培文欣喜的是,他俩没有觉得内容看不懂。

        刘培文的这篇《步履不停》,虽说运用了很多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但是并不像很多意识流的作品那样难以——至少他还是使用标点符号的,其实这一点就显得很不意识流了。

        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关於莫莉的内心独白,在长达40多页的内容里没有用一个标点符号。

        要知道他可是英文写作,四十多页的流T字母,可不是四十多页没有标点的汉字还能凭语义句读,真的是一看一个不吱声。

        而且由於刘培文是分别使用两个不同视角对同一段时间同一个时空环境做描写,很多初读不明白的部分,在另一个人的视角中就变成了第三人称,这就让故事的情节不那麽艰涩,也能够让人更多的从父与子这个对照式的意识描绘中感受彼此之间思维的割裂和亲情的存在。

        由於这些原因,客观降低了门槛,所以编辑部的众人在看过稿子之後,都对内容评价很高。

        “老邓的这篇《那五》也很经典啊,看来平常跟这些八旗子弟聊天没白费功夫。”刘培文谦虚地把话题带到邓有梅的作品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